【006自动化工程学院】传感器国家工程中心成都分中心
发布时间:2024-05-08 点击数:

1. 团队介绍

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团队,成员包括国家特聘专家田贵云教授,国家青年特聘专家高斌教授,刘群英副教授,刘东和薛笑杰助理研究员,马秋萍和汝改革博士后,工程师2人;硕士生50余人,博士生12人(其中留学生博士2名),具有多学科交叉国际背景。研究方向包括:电磁多物理调控感知/阵列,光/热成像,多物理具身智能感控检测机器人,超声成像检测,电力系统,物理导引的人工智能算法,传感信号处理及图像处理,无损检测与结构健康监测,故障早期预警及工程应用。近5年,团队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NDT&E International等重要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文章150余篇,负责近30项包括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和企业基金等研究项目,近5年总经费超过5000余万元。2021年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钢轨接触疲劳及裂纹多物理高速巡检监测技术攻关和仪器研发。共建德源管道科技电子科大产学研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团队作为国家工程中心积极发展国际合作交流,2018年成功获批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无损探测大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020年成功申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项目:高速列车走行部关键部件检测及健康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合作机构包括: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剑桥大学、德国Fraunhofer无损研究中心等,并与国内多个高校和企业展开合作。与德源管道科技公司合作研制成功首套产业应用级小口径管道电磁涡流内检测机器人,在各大油气田成功检测管道150条以上,累计检测长度超过1500公里,获得2023年IEEE远东无损检测艾茵蒂克仪器突破奖,2023年四年一届第十八届MECC中东腐蚀展“年度科技创新奖”(唯一中国产品获奖)。

相关代表性论文

1)Hewu Xu, Yupei Yang, Bin Gao, and Wailok Woo, Multi-Layer Feature Boosting Framework for Pipeline Inspection using an Intelligent Pig System,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vol. 19, no. 7, pp. 8406-8417, Jun 2023.

2)Yupei Yang, Bin Gao, Dong Liu, Qiuping Ma, Haoran Li, Wai Lok Woo, and Gaige Ru, Electromagnetic Pigging System based on Sandwich Differential Planar Coil, IEEE Sensors Journal, vol. 22, no. 19, pp. 18903-18913, Sep 2022.

3)Gaige Ru, Bin Gao, Dong Liu, Qiuping Ma, Haoran Li, and Wailok Woo, Structural Coupled Electromagnetic Sensing of Defects Diagnostic System,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vol. 70, no. 1, pp. 951-963, Aug 2022.

4)Bozhen Hu, Bin Gao, Wai Lok Woo, Lingfeng Ruan, Jikun Jin, Yang Yang, and Yongjie Yu, A Lightweight Spatial and Temporal Multi-feature Fusion Network for Defect Detec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vol. 30, pp. 472-486, Jan 2021.

5)Haoran Li, Bin Gao, Ling Miao, Dong Liu, Qiuping Ma, Guiyun Tian, and Wailok Woo, Multiphysics Structured Eddy Current and Thermography Defects Diagnostics System in Moving Mode,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vol. 17, no. 4, pp. 2566-2578, Jan 2021.

6)Zewei Liu, Bin Gao, and Guiyun Tian, Natural Cracks Diagnosis System based on Novel L-shaped Electromagnetic Sensing Thermography,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vol. 67, no. 11, pp. 9703-9714, Jul 2020.

7)Dong Liu, Hong Zhang, Xiaoting Xiao, Qiuping Ma, Haoran Li, Guiyun Tian, Bin Gao, and Jianbo, RLC parameters measurement and fusion for high sensitivity inductive sensor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vol. 71, pp. 1-11, Jun 2022.

8)Yi Liu, Qianhang Liu, Ruibin Gao, Bin Gao, and Guiyun Tian, Stress Measurement of Ferromagnetic Materials Using Hybrid Magnetic Sens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vol. 72, Jun 2023.

9)Qunying Liu, Chenching Liu, Qifang Liu. Coordinated Voltage Control With Online Energy Margin Constraint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 2017, 34(13): 1801-1821.

10)Zhen Guo, Qunying Liu. Two-phase model predictive direct duty-cycle control for PMSM with off-line lookup table[J].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2023,38(4):2796-2811.

团队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

317E6

24E76

26EE8

1E526

229A5

263FF

2572E

23405

1FDF7

8801

A750

2. 团队科研平台和条件

团队是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与企业共建德源管道科技电子科大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无损探测大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团队已搭建和研发了相关的实验设备包括:磁光克尔显微系统,电磁/光激励红外热成像系统,远/近场电磁涡流检测系统、电磁超声系统、超声相控阵/多通道检测系统、光纤传感监测系统、视觉检测系统、仿真和算法服务器、NPL标准试件、COMSOL仿真开发工具及各种常规软件开发工具,完全满足项目的实验条件。

51FB0

205CF

主楼C2-405实验室

1FA82

金堂管道内检测机器人实验室

3. 团队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探索硕博士联合培养方法,创新科研与产业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搭建了学校、企业、产业的三角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从学校实验室的理论创新、到企业中试基地的工程研制,及产业问题解决的闭环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校的科研平台,培养硕博士理论基础,研制原理传感器和仪器,研究传感信号处理方法,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分组,包括电磁传感器和仪器、信号处理和人工智能算法,鼓励学生进行产业问题导向的理论创新;依托企业的科研中试基地,与企业研发团队紧密结合,共同开展工程样机研制,从理论创新到实践能力培养;扎实重复工程测试,验证理论原型并反馈理论优化思路,培养高新科技产品研发能力;与企业紧密结合推动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应用,在产业现场进一步应用验证并反馈优化,期间形成物理数学交叉理论深度融合,贯穿理论、科研、到产业深度融合培养,形成学校和企业的闭环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的学科教学科研走向交叉创新和应用落地,培养产业科研人才。利用团队国际化科研优势,扩大国际化科研实践并行模式,针对国际前沿的产业难题,利用科研团队的国际合作平台: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电气电子工程学院和德国Fraunhofer研究所,开展国内外校企联合培养、交叉思维和工程转化合作创新思路。鼓励工程硕博士‘博’出广泛应用领域,包括核工业、芯片、轨道交通等。团队师生关系融洽,整体学习氛围积极向上。

4CDBF

4. 团队毕业生就业情况、毕业生代表

团队毕业生在校期间,同时获得培养了扎实的物理数学基础,软硬件系统开发能力,项目执行和管理能力,前沿科技创新思维,在各大互联网企业、实体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均有任职,包括华为,阿里,京东,大疆等。

9F776

362B5

9EC24

团队活动

2A78F

5. 团队导师介绍、招生专业和代码

田贵云,国家级人才,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新型传感器、基于脉冲电磁机理的新型无损检测方法、重要结构的健康监控和寿命估计、传感器智能化网络化和微型化等方面的研究,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田贵云教授多次获得英国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理事会项目 (EPSRC)、英国皇家学会、英国皇家工程学会资助项目,并与空客、劳斯莱斯等著名国际公司和研究所合作开展科研工作。现任多家杂志的主编、编委,是IET、BINDT Fellow、IEEE高级会员。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其中SCI检索55篇,他引3000多次;两项成果选入《世界传感器大百科全书》;多篇学术论文获得Insight Journal和IEE的年度优秀论文奖,并获得了2次英国无损检测学会的John Grimwade奖章。

招生专业:080400仪器科学与技术 085407 仪器仪表工程

研究方向: 电磁传感与精密测量技术(电磁无损检测,其他无损检测)

精密测量技术;

复杂装备综合测试与诊断技术,

装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

高斌,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蓉漂计划创新人才,校百人计划,主要研究:电磁多物理感知检测,信号处理和人工智能算法。发表国际性学术论文80余篇,以第一/通信作者发表包括IEEE TNNLS, IEEE TIE,IEEE TIM等,出版学术专著/合著3本。在多物理感知检测和仪器领域,相继突破了靶向电磁热多物理盲分离成像检测,电磁多物理调控感知检测技术,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核工业、轨道交通和油气管道等。成果获得201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IEEE远东无损检测艾茵蒂克仪器突破奖。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IEEE Sensors Journal编委。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联合基金获评优秀结题),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项(排名第二)、主持多项企业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开发仪器已应用转化,红外检测系统已应用复合材料缺陷检测;磁集中镂空环电磁检测系统应用于多层结构缺陷检测;与德源公司合作研制成功首套产业应用级小口径管道电磁涡流内检测器,在各大油气田成功检测管道100条以上,累计检测长度超过1100公里。个人网址:https://faculty.uestc.edu.cn/gaobin/zh_CN/lwcg/153392/list/index.htm。

招生专业: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085400电子信息,085406控制工程

研究方向: 电磁传感与精密测量技术(电磁无损检测,其他无损检测);

复杂系统学习与控制(机器学习);

智能服务机器人技术与系统(目标识别与跟踪,图像处理);

刘群英,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2003-2008年在四川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新能源并网控制、新型电力稳定与控制、电机运行与控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三项,省部级基金三项以及多项企业横向项目并获得企业应用。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3项。主研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以及企业合作项目。研发了电力系统低频振荡算法及在线监测系统,完成了数字化变电站过程层数据采集转换传输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形成了硬件装置;同时,深入探索了基于能量函数和复杂系统理论的电力系统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提出了原创性评估指标模型。

招生专业: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085400电子信息,085406控制工程

研究方向:新能源控制与测试技术(新能源控制技术,智能电网,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机驱动)

6.咨询联系方式

高斌 bin_gao@uestc.edu.cn